旱雪场新闻

"中国旱雪第一人"耗时10年研发旱雪材料 曾被人讥"脑壳有包"

2018 06 08 10:57:56 来源: 四川在线

“旱雪先生”尖锋(右一)和滑雪发烧友在一起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张红霞 张飒)一个不想做好空气消毒的设计师,不是好销售员;一个不想把“雪”卖遍全球的油画家,不是好发明者;一个不想让成都人“零负担”触雪的运营商,不是好文化人……

这样的叙述逻辑奇怪不?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不太可能兼具这样多的角色,不太容易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跨界这么多,目标这么多。

然而……

12月18日,难得的镶着金边的冬阳洒落在尖锋身上,位于新都区马家镇的尖锋旱雪四季滑雪场在他一侧静立,犹如一张巨大的名片和说明书。

还在建的新都旱雪场

“我叫尖锋,没错,这就是我的真名。他们叫我‘旱雪先生’,也说我是‘中国旱雪第一人’,这些都没错。我也是地道的成都人,所有关于中国旱雪的新概念、新发明、新技术、新商业、新运动都是从我这里出去的,是完全的‘成都知识产权’和‘成都造’!”

尖锋是多符号的,在他开创性地“造”出一个旱雪产业时,他的跨界发展支撑起了上面的三句话,虽然看来不搭调,内里却有实实在在的支撑。

这次的主角,就对准他,一个犹如在非洲卖皮鞋的创造者,一个“奔六”仍为梦想玩得很嗨的创业“通才”。

耗时10年研发 曾被人讥“脑壳有包”

自费试制出“金针菇”式旱雪材料

在旱雪场上行走,一开始偏偏倒倒有些站不稳,脚下白色颗粒群向两边略倒却很快撑住。接下来,双脚在微晃的“旱雪毯”上就走稳了。

蹲下细看,这张铺展了上万平方米的“雪毯”,由无数白色的立柱小圆球林立而成,组成一块块如白砖拼接的毯体。这些均匀而柔韧的立柱小圆球状如金针菇,这片旱雪场如同规模巨大的金针菇丛林,旱雪的另一个代称因此诞生:金针菇。它们在今年7月迎来过国家残奥队的集训,在几年间经历过各种类型的赛事,也在今年6月以后登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接下来即将在全国各个大中城市展露身影。

国家残奥队在新都尖锋旱雪场集训

“                 中国单板滑雪第一人”王磊称赞这里的旱雪:与真雪相比较,仿真度达到90%,滑雪体验与真雪没什么差别。

这样的“金针菇”,使滑雪摆脱了对季节、气温、能耗等元素的依赖,达到了四季可滑,且环保性能突出。它们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

18日下午,跟随尖锋一道,我们来到位于青白江工业园区的旱雪生产工厂,探寻“金针菇”的诞生过程。          

“金针菇”式旱雪生产场景

女工王丽琴坐在工作台前,同时拿起3片长约20厘米、高约7厘米、厚约4毫米的白色塑料条。塑料条上均匀排布着25个立柱圆球,中间或有如菇须般的短线,“每平方米有小圆球16600个”,尖锋介绍,小球中间的缝隙使滑雪产生的冲击力被分解,也避免摔跤时伤到人,达成安全要求。

国际上的三种旱雪材料图示

王丽琴在一个有6条卡槽的铝合金底座上,插进三条“金针菇”,“这个金属底座保障了雪面,使塑料不会被砸变形”,尖锋说,插槽扣件式的连接方式,使旱雪与基座连接紧固,“这就象把一根筷子变成了无数把筷子,承力性能惊人”,尖锋说。

这种生产工艺是“尖锋独有”,已经申请了专利,但真正构成旱雪的核心竞争力的奥妙还不只这一项,“就象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旱雪的配方是我们的核心商业机密”,尖锋细解,关键在塑料成分,是将一种类似于“塑料钢”的坯料改性成为工程塑料,使其具有耐候、耐冲击、耐氧化、回弹力高、不伤人等特性,同时根据坡道、平台、气包等不同要求,呈现不同的材料性状。

“金针菇”式旱雪

说到这里,尖锋的助理激动起来,“为了试验出这种性能,尖总投入了10年科研,财力和人力都无法计算。”

尖锋的旱雪梦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资金不足,一直未能真正启动。2007年,在医疗设备领域积累到一定财富后,借助于企业的实验室,他开始组建团队、研发“金针菇”。尖锋介入的医疗设备是“空气消毒”,原理是利用紫外线杀毒,而旱雪的关键也是塑料的抗氧化,他发现紫外线的消毒功能可以移植到塑料的改性上。

从全球1000多种塑料中逐一试验、逐一排除,十几个技术人员每天在实验室里寻找。尖锋也一边做医疗设备的拓展,一边亲身参与。因为塑料在户外氧化快,最多只维持三个月就老化、变脆,如何让它坚固并耐氧化?团队一次一次试错,也一次一次成功,“至少验证了这种或那种塑料是不可行的”。

这个试验一做就是10年,许多人讥笑尖锋“脑壳头有包”,有这些钱做房地产项目“早就发了”。

2010年前后,尖锋和他的团队试验出了“金针菇”配方。为了把结果运用于产业,他开始策划项目,在成都的各个场合进行落地测试。

有失败的。2012年,他们在西岭雪山试行旱雪。2000平方米的雪面,二三十个人安装了三个月。由于塑料是国内厂家提供,在抗氧化性能上不够稳定,只使用了三年就报废了。

由此,尖锋严格标准,在原料上与世界上最优秀的生产商合作,从韩国、德国和国内上市企业等购进坯料和添加剂,使“金针菇”在实验室一次安装后使用寿命可达10年,而目前,尖锋最早、最长的“金针菇”已使用到第6年,“性能非常稳定,继续使用没问题”。

也有成功的。2010年春节,成都举办灯会,尖锋与组委会联系,在灯会场地上搞了一个一根长65米、高15米的旱雪滑道,初试市场。“没想到那么火,大人娃娃排起队等,滑圈、滑板换都换不赢”,这让尖锋对市场开拓有了信心。

2012年起,他在成都南门的一块房产项目空地上,建起了全国第一座四季旱雪场。三年运营里,法国驻成都总领事来了,国内优秀滑雪运动员来了,爱好运动和时尚的发烧友也来了……成都因此培育了数千人的滑雪爱好者。

在南方卖“旱雪”,这是一个比到非洲卖皮鞋还要考验智慧的创意,10年间,尖锋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未来还将创造从“1”到无穷大的市场奇迹。

升级世界旱雪版本,获专业认可

打通全产业链,“干不完的事业”

尖锋研制比赛旗门

一个月前,尖锋在美国滑雪协会的经历,让他感觉到:“尖锋旱雪虽然创汇额还不大,但为中国人长了志气”。美国滑雪协会会长对他说,你的材料太好了,以前俱乐部的旱雪雪面每年都要更换,“有了尖锋,可以三到五年才更换了”,比省钱更让会长激动的,是旱雪的专业参数一点也不输于真雪,这让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能再获提高。

如今,“尖锋旱雪”作为全球独创商号,产品已经卖到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等滑雪大国。“尖,你的产品升级了世界版本,是目前最先进的”,每每听到这样的赞誉,尖锋心头掠过喜悦之后,是他的另一个心愿——让尖锋旱雪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运动工程。

一个地道成都人,站在旱雪运动的潮头,拥有从实验室到运营模式的数十项专利,尖锋的故事让人好奇。今年57岁的尖锋陈述自己:“我头脑里的创新不比任何一个年轻人差”,他是怎么做到的?

初学者的骑滑道

翻开尖锋的人生履历,不断地看到跨界两个字的横出旁逸。

尖锋的父亲尖丹是一位川内知名的漫画家,他也在1980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成为一名专攻油画的艺术生。毕业之后,他本被分配到中学教书,他却放弃了勇作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下海者——在红牌楼创办一家名为“夏威夷”的家具厂。

1991年底,出国潮涌动,已经掘得第一桶金的尖锋设法去了英国留学。在英国,他平生第一次看到了旱雪。在这种如毛刷般材料支撑起的雪面上,他先后去滑了6次,有3次摔得伤痕斑斑,但却滑出了兴趣。这项在英国兴起30年的运动项目可以引入到中国不?他“偷”了一些第一代旱雪的材料,准备带回国。

1993年底,怀揣梦想,尖锋回国,因为资金不足旱雪梦只能搁浅。他再换了领域,从医疗设备开始再创业。

在青白江尖锋旱雪工厂的二楼车间,一排白色的半圆瓢状塑料面罩摆放于地面,助理张林霞介绍:“这个是空气消毒机的一个局部面罩,是尖总自己设计的,很适用也很美观。”她还介绍了尖锋在国内空气消毒业内很有名气的两项发明——消毒机和胃镜洗具,体现出美术学人的设计和审美功底,也是尖锋凡事爱琢磨、爱亲自动手设计的生动例子。

抓起一把“金针菇”,白色圆球光泽莹润、颗粒饱满,柱体粗细适度,有一种和谐的美,“这个就是把艺术对美的追求运用在工业产品设计上”,张林霞感叹。

在尖锋旱雪场,滑道与地面间夹角形成的空地,也让尖锋小心呵护。地面不硬化,设备可拆卸,原来在西岭雪山安装三个月的同面积雪场,现在改进到只需要三天,“我们头天拆走,老百姓第二天就可以复耕”,尖锋反复设计的雪场也有多方面的环保理念——在尖锋所做的旱雪与真雪的对比试验中,油耗比犹如自行车与大功率越野车,耗水比如一杯水与一台洒水车,电耗比好似半截电池与一个电网……而在安全性上,真雪常发生的意外身亡常有,伤残常有,旱雪则极大地避免了。在新都旱雪场,尖锋加入了一个入门者滑道的适应性培训,更降低了滑雪的进入门槛。尤其是“金针菇”采用的圆球表面,与世界上还在广泛使用的第一代、第二代的刷式、梳式相比,能最大程度增强舒适感和安全度。

英国式旱雪场

“中国即将举办2022年冬奥会,国家提出要让3亿人走上冰面,旱雪被称为‘滑雪驾校’,发展潜力巨大”,尖锋因此更加快了产业化的步伐。

今年6月,他与北京星奥公司合作,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起了旱雪场,这项运动也同时进入了北京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程。在北京、成都两地,他同步探索旱雪产业化面临的模式、运营、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从无到有的方法和经验,“目前正在探索拟定一套行业标准”,而北京一家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也即将介入将旱雪场在国内各城市复制,培育国内滑雪市场,培训滑雪人口。

“这个产业链比较长,建立起来需要突破许多经验空白,这也是我即将进入晚年后忙不完的事业,我只想做好原创者,今后的发展交给更多的年轻人、后来者”,“旱雪先生”尖锋不给自己定目标,“有生之年能做多少是多少吧!”


热门推荐/ HOT